国际舞台上,菲律宾最近演了一出主角挨揍的戏。主角是菲律宾,导演嘛,怎么看都像美国。戏名大概叫《盟友的代价》。这出戏的核心剧情够讽刺:一心想抱紧大腿,结果没捞到甜头,反被大哥一记耳光打得找不着北。
这记耳光,就是特朗普拍板决定,从8月1号起,对菲律宾商品狠加到20%的关税。这事儿怪吗?说实在的,一点不怪。但其中有个细节,确实耐人寻味:同一批被美国审视关税的国家里,像柬埔寨和老挝这些,税率竟然还下调了。
唯独菲律宾,这个美国在东南亚唯一的“条约盟友”,成了唯一挨增税板子的。这感觉就像牌桌上,别人都在跟庄家谈减筹码,而自称是“自己人”的菲律宾,却被庄家额外多抽了一笔。这背后到底藏着一盘什么样的棋局?
要看懂这盘棋,得先掰扯掰扯两笔账。第一笔,是菲律宾为了“美菲同盟”掏心掏肺付出的真金白银和宝贵资源。就说今年上半年吧,为了向华盛顿交投名状,马尼拉那叫一个积极。
军事上,一口气向美军开放了9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这等于是在自家院子里给美国装上了监控探头和炮台阵地。紧接着,又咬牙花巨资,高调宣布要买24架F-16V战斗机,意思很明显,要在南海方向给中国上点眼药。
外交上,菲律宾更是紧紧跟在美国屁股后面,不仅在南海跟美国搞起了所谓的“联合巡航”,还默许甚至纵容一些民间船只,一次又一次地冲撞中国海警的执法底线。从马尼拉自己的角度看,这笔“投资”可不是小数目,几乎是把自己的外交独立性和军事自主权,打包送给了美国。
它心里盘算着的回报,无非是大哥能在军事上给撑腰,经济上给点甜头。然而,第二笔账,也就是美国开出来的“回报”清单,却让马尼拉彻底傻眼了。回报没见到影子,催账单倒是先到了。
今年4月,第一张账单是17%的关税。那时候,菲律宾的政客们还在那自我安慰,总统府的发言人甚至公开说这是“好消息”,因为在东盟国家里算税率低的。这种把脖子上的枷锁当成时尚项链的心态,现在回过头来看,何其荒谬。
这不,才过了不到三个月,第二张账单就来了,关税直接加码到了20%。这20%的关税,对于菲律宾来说是个什么概念?看看一组冷冰冰的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新加坡媒体的统计,2024年,菲律宾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8.8亿美元。它不像其他被加税的国家那样,手里握着大把的贸易顺差可以当缓冲垫。比如,同样被加税的马来西亚,去年对美贸易顺差是90亿美元。印尼更是手握179亿美元的顺差底气。
这些国家被加税,好比是从赚的钱里分出去一部分,虽然心疼,但家底还在。而菲律宾本来就是亏本在跟美国做生意,这20%的关税,等于是在不断流血的伤口上,又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具体到支柱产业,菲律宾的电子制造业,尤其是半导体组件,对美国出口占了总出口额的三成以上。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本来就在5%到8%之间晃悠,现在关税从17%飙到20%,等于每100美元的生意,就要凭空多交3美元的税。对于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压力,而是直接的绝路。
一边是菲律宾倾尽全力的付出,一边是美国毫不留情地挥动经济重拳。这种看似矛盾的景象,恰恰撕开了美国外交战略的底牌:它的盟友体系,压根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大家庭,而是一个分工明确、一切为了利益的工具箱。菲律宾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是平起平坐的伙伴,而是一个可以随时调整、用完就扔的棋子,或者说,是一个随时可用的杠杆。
华盛顿这记20%的关税重拳,至少打着三重算盘。第一重,是把“保护费”明码标价。菲律宾希望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给它撑腰,可以,但这种“保护”从来都是有代价的。你开放军事基地、你买我的军火,这只是入场券。现在,轮到你在经济上割肉了。
想想看,菲律宾的香蕉、椰子油这些农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60%。关税一加,这些产品的价格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市场份额将被美国本土的农业巨头迅速蚕食。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用你的市场,来换取我口头上的“保护”承诺。
第二重,是进行一次“压力测试”。通过敲打菲律宾这个看起来最“听话”的盟友,来观察整个东盟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连一个条约盟友都能被如此对待,那么其他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时,心里就必须得掂量掂量了。
这其实是在为美国后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和博弈,积累重要的心理优势。它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顺着我未必能大富大贵,但跟我对着干,那是一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第三重,也是最阴险的一招,是以经济手段来实现军事目的。20%的关税只是个开始,如果菲律宾国内经济顶不住这个压力,开始出现社会动荡,那么美国接下来提出的条件只会越来越苛刻。比如,要求开放更多地理位置极其敏感的军事基地,甚至是在菲律宾部署针对其他大国的中程导弹系统。
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在经济上已经被掏空、在政治上更加依赖美国的菲律宾,将彻底失去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彻底沦为美国在印太战略棋盘上一枚只能任由摆布、无法动弹的棋子。
在这场由美国主导的闹剧里,菲律宾真的没有别的路可走吗?它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实一直是中国。2023年,中菲双边贸易额高达877亿美元,这可是美菲贸易额的两倍还多。
而且,跟美国动辄挥舞关税大棒不同,中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持续为菲律宾的香蕉、菠萝等优势农产品提供关税优惠,这是实实在在地在补贴菲律宾的农民和企业。
即便在南海局势因为菲方的一系列挑衅而变得紧张时,中国所采取的反制措施也展现了极高的分寸感,主要集中在暂停部分合作项目上,从未像美国那样,将贸易作为武器,对菲律宾的经济民生进行无差别的打击。这种做法,不是软弱,而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大国所具备的战略定力。
它清楚地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基础在于民生和发展,一时的政治操弄改变不了地理上的邻里关系,也改变不了经济上的天然互补。对付一个正被外部势力推到前台闹事的邻居,最高明的办法不是亲自下场跟它肉搏,而是静静地看着它被自己所信赖的“大哥”一脚踹翻,让它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滋味。
如今的菲律宾,正在亲口品尝这枚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国内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外资开始评估撤离的风险,农民和出口商的抗议声此起彼伏。据说有议员提议派特使去华盛顿求情,结果被美国国务院以“日程繁忙”为由给婉拒了。这个场景,跟几年前的立陶宛何其相似。
当初立陶宛为了配合美国的反华战略,不惜牺牲本国利益,结果被中国反制后面临经济困境时,华盛顿除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口头安慰,根本没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历史的教训一再地上演:对于大国而言,棋子永远就是棋子,它的价值只在于它在棋盘上的位置和作用,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有了更好的替代品,被抛弃只是迟早的事。
菲律宾的悲哀在于,它看错了这场戏,错把棋盘当成了舞台,以为自己是光彩照人的主角,却忘了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有的台词和动作,其实都是由棋手在幕后决定的。
这场突如其来的20%关税风波,给所有那些试图在东西方大国之间小心翼翼寻求平衡的国家,都上了一堂无比生动的公开课。它清清楚楚地表明,所谓的“盟友庇护”,那是有着高昂得离谱、而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成本的。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绑在某一个大国的战车上,这本身就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豪赌。
而一个国家真正的安全与繁荣,到头来,还是要来自于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务实多元的外交策略,以及与所有伙伴、特别是那些地理上无法改变的邻居,建立起稳定互利的经济关系。美国到底靠不靠谱?看看菲律宾那份沉甸甸的关税账单,答案早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那儿了。
传金所配资-实盘配资-配资平台配资-股票配资网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