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早上起来,眼皮像挂了重东西,怎么也抬不起来;吃饭时,嚼几口就觉得腮帮子酸,咽东西也费力;原本能轻松提起的菜篮子,现在感觉格外沉,手臂没一会儿就酸软发抖……这些情况,可能就是“肌无力”在作怪。
简单说,肌无力就是肌肉没劲儿了。不是偷懒不想动,而是肌肉和神经之间“信号传递”出了问题,肌肉收不到清晰有力的“工作指令”,想使劲也使不上,或者特别容易疲劳。这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神经肌肉疾病。
一、 最早被清楚认识的一种:眼睛和嗓子的警告
肌无力有很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也是最早被医生清楚认识并命名的一种,叫做“重症肌无力”。
关键时间与人物: 早在1672年,就有外国医生描述过类似症状。但直到1890年代,两位医生(Jolly 和 Goldflam)才更详细地总结出这种病的特征,所以它曾用名“假性麻痹”或“Erb-Goldflam综合征”。后来,一位英国医生(玛丽·沃克)在1930年代发现了一种特效药(新斯的明),才正式确立了“重症肌无力”这个名字。 最典型的早期表现: 医生们最早注意到,这种病常常先从眼睛和嗓子开始: 眼皮下垂(眼睑下垂): 一只或两只眼皮抬不起来,看东西要仰头或用手撑开眼皮。 看东西重影(复视): 眼球肌肉无力,看一个东西变成两个影子。 说话带鼻音、含糊不清: 嗓子、舌头肌肉无力。 咀嚼吞咽困难: 吃饭累,容易呛着。 核心特点被发现:展开剩余73% 波动性: 症状时好时坏,早上可能轻点,下午或累了就加重。 易疲劳性: 肌肉活动一下就没劲了,休息一会儿又能恢复点力气。比如连续眨眼后眼皮更抬不起来。 可以累及全身: 严重时,脖子没劲(抬不起头)、胳膊腿没劲(走路困难、爬楼吃力),甚至影响呼吸(最危险!)。二、 病是怎么来的?—— “信号兵”被挡住了!
肌无力(特别是重症肌无力)不是细菌病毒传染的,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遗传病(大部分不直接遗传给下一代)。它的根源在于身体内部的“指挥系统出错”:
问题出在“接头”的地方: 我们的大脑发出“动起来”的命令,通过神经传到肌肉。神经和肌肉之间有个“接头”(叫神经肌肉接头),就像插头和插座。命令要传过去,需要一种“信号兵”(叫乙酰胆碱)。 “坏人”挡路了: 得了重症肌无力的人,身体里错误地产生了一种“抗体”(可以理解为一种“捣乱的士兵”)。这种抗体跑去攻击那个“插座”(叫乙酰胆碱受体),把它堵住或破坏了。 信号传不过去: 结果,“信号兵”(乙酰胆碱)想传递命令,但“插座”被堵了或者坏了,命令传不到肌肉那里去。肌肉收不到足够强的信号,自然就使不上劲,或者动几下就“罢工”了(疲劳)。 为什么会有“捣乱士兵”? 这通常和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免疫系统本来是保护身体的“卫兵”,但有时会“认错敌人”,攻击自己人(自身组织)。重症肌无力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人可能和胸腺(胸口里一个器官)有关系(比如胸腺长瘤或增生)。三、 现在得这个病的人多吗?—— 不算多见,但要警惕
总体不算高发: 重症肌无力是最常见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但在整个人群里,患病率大约是 每1万人中有4到10人左右 (0.04%-0.1%)。这意味着在我们周围,遇到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机会相对较小。 其他类型的肌无力(比如一些先天性的、遗传性的肌病)就更少见了。 发病人群特点: 重症肌无力: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发病高峰在二三十岁,男性发病高峰在五六十岁或七八十岁。女性和儿童青少年相对多见些。 其他肌无力: 一些先天性肌无力或肌病,可能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就发病。 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因为它症状波动(时好时坏),早期可能只是眼皮耷拉、看东西重影、容易疲劳,很容易被当成“没睡好”、“年纪大了”、“颈椎病”或者“中风后遗症”。很多患者需要辗转多次才能确诊。 可治疗、需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 虽然目前不能简单说“断根”,但绝大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药物、手术等),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坚持治疗和规律随访。其他类型的肌无力也有相应的管理方法。结语:认识它,管理它
肌无力,特别是重症肌无力,像是一场身体内部“信号传递”的故障。了解它的特点——肌肉易疲劳、症状有波动、先从眼嗓可能起——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
它不传染: 完全不用担心接触患者会被传染。 根源在自身免疫(大部分): 是身体“卫兵”一时糊涂攻击了自己。 早诊早治是关键: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波动性的眼皮下垂、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吞咽费力、特别容易疲劳(尤其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别轻易归咎于“老了”或“累的”,务必及时去神经内科看看。 希望很大: 现代医学对肌无力(尤其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手段比较成熟有效。通过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人都能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身体发出“无力”的警报,是在提醒我们关注。认识它,科学地管理它,就能重新找回力量与活力。
发布于:北京市传金所配资-实盘配资-配资平台配资-股票配资网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